本文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英语学习领域,将英语学习,专业护理知识以及文化素养结合在一起,激发高职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避免涉外护理学生的文化休克,促进涉外护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1 跨文化交际的定义与发展
在全球一体化大背景下,跨文化交际作为融合了语言学、交际学、人类学、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便应运而生了。20世纪50年代,“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词首次出现在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T. Hall)《无声的语言》这本书中。此后,跨文化交际理论逐渐获得认可并在语言学,交际学,人类学以及语言教学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勒斯蒂格(Lustig)和凯斯特(Koester)将跨文化交际定义为“带有系统性,诠释性,事务性的交流过程;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在重大文化差异时创造共享意义的字符” [1]。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许国璋先生发表的“词汇的文化内涵与英语教学”一文,这主要得益于当时中国外语教学由研究传统方法论转而关注交际理论。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开始尝试交际法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交际水平,外语学习也更关注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此后涌现出的胡文仲、林大津、贾玉新等学者极大推动了我国跨文化交际的研究。
2 跨文化交际与涉外护理英语教学
了解另一方的文化是迈出平等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第一步 [2]。作为护理人员,只有深刻理解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才能为病人提供更全面更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3]。随着医学教育的国际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涉外护理的缺口已经日益扩大,尤其是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这就要求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需要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不仅包括了对语言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某些特定语境下能否将其恰当地运用。胡文仲、高一虹认为,所谓理解,是认知和情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学习与体悟共同作用的结果 [4]。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涉外护理的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够读懂英语医疗文书,包括医生的建议,手术指导,药品说明书等;而且是学生能够在日常护理中用英语与医生,病患及家属顺畅地交流;能够用英语书写医学公文。
3 我院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现状
学生方面:通过蓝墨云班课手机软件对我院涉外护理专业301班48名学生进行网上问卷调查“你对自己的跨文化表达能力如何评价”,仅有百分之二的学生回答“非常熟练”,回答“会日常表达的”和“不敢表达的”分别占了百分之三十和百分之九。我院涉外护理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四六级通过率低于国家平均线,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但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新方法的接受能力强,这也成为跨文化交际融入涉外护理英语课堂至关重要的突破口。课时方面,专业课、医学基础课以及公共课的比例严重失衡。英语教学采用大班+小班的教学模式,这就导致大班教学时大部分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口语操练时间,师生间互动性差。教材方面,涉及学生医学文化培养的部分往往只出现在补充阅读或者背景知识介绍中。师资方面,英语教师医学知识缺乏专业知识,在涉及医学知识的教学材料时,往往无法给出精确专业的解析。
4 我院涉外护理英语教学创新举措
利用信息化手段模拟真实情景。课前教师整理收集与课程相关的国外医务剧情片段并发布在蓝墨云班课平台上,学生通过班群参与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炼出剧情中涉及的文化因素。例如选取预约挂号,导诊,入院出院,康复护理,老年护理等实用性很强的职场情景,做到大班教学小班化,涉外护理英语教学个性化。学生了解医疗制度的差异,例如在西方国家看病需要预约,在预约时病人就该对所关注的问题加以陈述,以便安排最合适时段;而在中国,通常患者可直接到院看病、诊断并取药[ 5]。
实现英语教师与英语课程的专业化改革。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师不仅需具备基本的英语教学能力,与专业接轨,为专业服务更是必不可少。我院英语教师团队在优化整合,合理分配原则指导下,不仅与专业系部合作,走进专业课堂,聆听专业教师上课;而且还走进医院或医药公司开展实践进修,深入行业进行观摩、调研、互补性学习,寻求英语教学与护理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契机,深入探讨护理系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学习动机及如何确立合理的评价方式。将英语与涉外护理专业结合,为学生未来的转型和职业提高做好准备。
文章来源:《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网址: http://www.zgwsbzglzz.cn/qikandaodu/2021/0428/1251.html
上一篇:析食品包装的安全现状及控制策略
下一篇:卫生姑娘词义演变探究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投稿 |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编辑部|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版面费 |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论文发表 |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