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期刊信息

刊名: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ISSN:1674-9316
CN:11-5908/R
语言:中文
周期:半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61154
期刊分类:公共卫生
期刊热词:
护理,疗效,临床疗效,护理干预,疗效观察,并发症,优质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腹腔镜,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卫生”还是“健康”,这是个问题

来源: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09 05:5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health”,对于学习英语的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单词了,属于最基础的英语单词。但是“health”如果翻译成中文,应该怎么翻译呢?《牛津英汉汉英词典》(Oxford Chinese Dictionary,E

“health”,对于学习英语的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单词了,属于最基础的英语单词。但是“health”如果翻译成中文,应该怎么翻译呢?《牛津英汉汉英词典》(Oxford Chinese Dictionary,English Chinese, Chinese English)(商务印书馆,2003年出版)关于“health”的解释有两种:第一种是“人的身体或精神状况;健康状况(condition of a person's body or mind)”;第二种是“健康(state of being well and free from illness)”。Black's Law Dictionary(Thomson West,8th ed.2004)对“health”的第一种解释是“The state of being sound or whole in body,mind,or soul”(翻译成中文,即“身体、心理或者精神的健全状态”)。第二种解释是“Freedom from pain or sickness”(翻译成中文,即“没有疾病或痛苦”)。 不管是中文解释还是英文解释,在“Health”这一词条中都没有提到“卫生”这样的词语,但是在具体翻译中,根据上下文意思,“health”有时被翻译成“健康”,有时被翻译成“卫生”(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health”大部分被翻译成“卫生”)。这是颇值得探究的。 在具体翻译中,“health”被翻译成“健康”的例子主要有: Exercise is good for the health.锻炼身体有益于健康; health insurance健康保险; He retired early for health reasons.他由于健康原因提前退休; be restored to health恢复健康; health food健康食品; drink somebody's health为某人健康干杯; “health”被翻译成“卫生”的例子主要有: health centre卫生院;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世界卫生组织; health law卫生法; ministry of health卫生部; Promoting Population Health through Law:LessonsfromtheDevelopmentof Public Health Law in the United States《用法律保护公众健康:美国公共卫生法律解读》; health care卫生保健; health service卫生服务。 在上述例子中,“health”被翻译成“健康”的是不可以翻译成“卫生”的;但是被翻译成“卫生”的是否合理呢?能不能翻译成“健康”呢?我们先来看中文“卫生”的含义。 一、“卫生”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6版,2012年出版)对“卫生”的解释有两种,第一种是“能防止疾病,有益于健康”;第二种是“合乎卫生的情况”。 《现代汉语词典》第一种解释是含糊的,比如跑步锻炼能防止疾病,有益于健康,那么跑步锻炼是不是卫生的?这在现代性语境下说不通;第二种解释是同义反复,仍然没有解释清楚“卫生”的含义。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世博珍藏版,2010年出版)关于“卫生”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犹养生”;第二种是“社会和个人为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创造合乎生理要求的生产环境、生活条件所采取的措施”。 《辞海》的第一种解释是关于前现代“卫生”的解释。第二种解释的不足之处在于,一则没有明确“措施”的范围(促进健康的方法措施多种多样,是否都属于“卫生”?还是仅限于卫生系统采取的措施);二则仅指出“合乎生理要求”,排除了治疗心理疾病的各种卫生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要。 正如很多词语一样,“卫生”在中国也经历了语义的变迁。前现代,“卫生”意指个体的养生之道。如《庄子》第二十三章《庚桑楚》讲述了一个叫“南荣趎”的人跟庚桑楚学习道,但庚桑楚晦涩的教学方法让他无所适从,所以他就直接去求教老子希望老子告诉他养生益寿的道理(即“趎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老子回答他:“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1]意思就是说“卫生之经”就在于顺其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而流传较广的孙思邈的《卫生歌》[2]则更清楚地道出了前现代中国“卫生”的含义: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殖民主义的入侵及西医的传播,“卫生”逐渐偏离其古老的含义,“卫生意味着清洁,其范围变窄了”。[3]人们使用“卫生”一词,主要是用来指代“干净的”“不肮脏的”“少污染的”或者“没有细菌滋生的”情况,如“卫生纸”“卫生球”“打扫卫生”“环境卫生”“讲卫生”等。 二、“健康”的含义 在我国,前现代的“康健”与现代意义上的“健康”意思大体相当。如《儒林外史》第九回写道:“相别十几年,你老人家越发康健了。”[4] 如今,“健康”,是一个再通俗不过的词语。笔者认为应从广义上来理解“健康”,即“健康”既应包含生命安全的意思,也应包含生命存在的一种良好状态。健康的前提是存在,即人活着,享有生命。没有生命,一定没有健康;被剥夺了生命,也是被剥夺了健康;生命遭到侵犯或威胁,健康也同样遭到了侵犯或威胁。可是,生命存在不一定是健康的存在,也可以是不健康的存在、亚健康的存在、有疾病的存在。 《现代汉语词典》关于“健康”的解释,第一种是“(人体)发育良好,机理正常,有健全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第二种是“(事物)情况正常,没有缺陷”。《辞海》则采用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即“健康的个体和群体能满足其生存的期望,能适应各种环境的改变。健康是生活的来源;而不是生活的目的。健康是从解剖、生理和心理相结合的状态出发来考虑,能发挥自己在家庭、单位和社会中的价值;能处理来自生理、生物、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应激;能避免各种疾病的危险和过早死亡。健康是人类与物理、生物和社会环境的平衡;是各种功能活动的和谐”。 虽然健康可用可测量的数值(如身高、体重、体温、脉搏、血压、视力等)来衡量,但其标准却很难掌握。标准的设定主要取决于某一群体多数人的一般状况,标准体系通常认为“普遍的就是正常的”,比如在英国,血压(收缩压)120~160 mmHg算是正常的,因为这是大多数英国人的量值,但是在肯尼亚这个数值却是偏高的、不正常的。 因此,“健康”,又是一个再模糊不过的概念。各国对生命存在的判定标准都规定不一①,更何况健康?每个人是否健康,各国医学可以有不同的判断,各国法律也可以有不同的判断;具体操作的个体医生可以有不同的判断,经办具体医事案件的法官或律师也可以有不同的判断。或许,每个生命体都只是处于从绝对健康到死亡过程中的某一状态、某一位置。绝对健康并没有真正存在,绝对健康只能是完美的理念形式、超现实超感官的抽象状态。相对绝对健康,每个生命体都是不健康的;相对死亡,每个生命体都是健康的。总之,健康没有唯一标准,当标准点在从绝对健康到死亡线上移动时,就把人群分为了“健康”与“不健康”(或者“有病”),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医学后果及法律后果。“健康”因此被界定,正如“疾病”也是被界定的一样。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说:“不疯癫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5]那么,我们也可以宽慰地说:“不健康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健康。”或者冷酷点说:“没有病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有病。”人们从来只是相对他者来界定自己。而且,任何界定都可能浮于表象,跟本真存在一定出入。但是,为了固守一定的秩序,哪怕存在出入,界定又是必要的,否则就无法进行对话。这种过程其实本质上也体现了一种“集体理性对个体理性的强迫”。 还有人提出除人以外的生物以及没有生命的事物也有健康问题,比如“环境健康”“社会健康”“食品健康”。人本主义观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人而有价值和意义的。人们关注环境健康、社会健康,并不是在“环境”或“社会”本位上来看待它们本身的健康问题,而是因为健康的环境、健康的社会对人有益,人是环境、社会的衡量尺度,而它们自身不是。正如探讨健康食品问题,是探讨什么样的食品对人的健康有益或有害,食品没有生命,本身不存在健康问题。 三、“Health”的中文对应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20世纪之前,卫生和养生是一致的,而且并存于同一种含义的环境中,以一种感应的宇宙观为中心,并与气有着密切联系”,[6]“卫生”即“卫护生命”,可以说“卫生”更多地是体现了“工具理性”,而“生命”才是真正的“目的理性”。“健康”很多时候是描述“生命”的一种状态,而且是大多数人所期待的一种状态,所以“健康”也成为了一种“目的理性”。然而相对于“生命”来讲,“健康”又可以成为“工具理性”。因此,前现代“卫生”的概念可以笼统地概括为现代性语境下的“健康”,比如“卫生之道”“卫生歌”可以解读为现在的“健康之道”“健康歌”。 如果说古代中国“卫生”和“健康”在很多时候是可以通用的,那么在现代性话语建构过程中,“卫生”和“健康”的含义却已出现了较大的分化。虽然在一般日常生活中,在特定的语境下,两者有时可以通用,比如说“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也可以说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但是“健康”主要用来形容人体的状态,“卫生”通常指干净、清洁,只是保持好的状态的方法之一或者一个方面。在这两者关系中,健康是目的,卫生是手段,且卫生只是达成健康的手段之一;健康是整体,卫生只是部分,不卫生易导致不健康,但不健康却未必就一定不卫生,卫生也不必然意味着健康,健康却通常需要起码的卫生。现在“健康”的涵义远远比“卫生”大得多,两者并不是随时可以通用的。当所指称的意思在传统的狭义的卫生范围内,即仅限于祛除疾病保持干净时,可以用“卫生”,也当然可以用“健康”;当所指称的意思超出了传统的狭义的卫生范围,超越了“干净”“祛除细菌病毒”的意思,再用“卫生”就不合适了,容易产生误解,需要用“健康”才能完整地表达相应的含义。 在现代性语境下,卫生只是健康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但是从个体的视角认识健康问题往往只局限于个体自己做好卫生保健工作,并且如果生病了只要能够找到负责的医生给予治病,那么个体就可以保有健康了。个体往往认为其健康问题只需要在卫生系统内部就可以得到解决,因此在其看来,卫生既是健康的必要条件,又是健康的充分条件,所以“卫生”和“健康”可以互通。 在这种思维逻辑指导下,英文的“Health”经常被翻译成“卫生”,而不是“健康”;“健康”经常被“卫生”取代,“健康”问题被局限在卫生系统内部进行讨论。比如,世界卫生组织一些包含“Health”的健康主题研究,被翻译成“卫生”而不是“健康”,具体如下表②: 世界卫生组织部分"Health Topics"的内涵及翻译比较 从上表就可以局部观察到世界卫生组织现在所思考的问题已经并不仅限于卫生系统内部,而是从社会全局系统去看待人口健康问题。除上表所述的健康主题外,世界卫生组织还关注全球变暖、暴力事件、自杀、交通事故、社会文化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健康的公平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发点已经不局限于“是否讲卫生,是否能够祛除疾病,是否能够预防细菌病毒入侵”等范围,而是直接考虑这些主题是否和生命健康相联系。因此,在现代性语境下,如果将“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翻译成“世界健康组织”可能会更符合现代的含义,实际上在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也以翻译成“世界健康组织”者居多。 “卫生”取代“健康”的现象,本质上还根源于这样一种意识,即依靠卫生系统可以解决所有健康问题,其实质是医学万能主义。传统的思维逻辑是健康出现问题,便是得了某种疾病,而治病所靠的就是医生。人体是一架机器,疾病是机器的故障,医生的职责就是修理机器。这种思维仅局限于关注生物有机体的疾病,而不问疾病产生的社会根源。因为疾病并不一定是最终的“病原”,很多时候只是一种症状的表现,如果不消除“病原”,那么疾病仍会再三发作。比如,曾任国际社会学会健康社会学研究委员会主席的威廉·考克汉姆教授在他的《医学社会学》一书中提到,婴儿死亡率的下降主要归功于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母亲营养状况的提升以及婴儿喂养和照料的改善,而不是产科服务的提高。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伤寒、疟疾等其他疾病问题上,因此,在19世纪晚期,人口死亡率的快速下降,不能归功于医学干预。[7]实际上,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也注意到了疾病主要源于贫困,源于各种物质生活资料的匮乏,根本上是源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制度。治疗这些疾病,并不在于多几个负责任的医生,而在于整个社会结构系统的改变。用“卫生”取代“健康”,是将“健康”问题片面化、简单化了。 至于“public health”,先前大多被翻译成“公共卫生”,鲜见表述成“公共健康”的。以著作为例,在上海图书馆的书目检索系统查找书名关键词为“公共健康”的著作只有8本,而书名关键词为“公共卫生”的著作有217本。滑铁卢大学社会学系董维真教授在其主编的《公共健康学》中特别指出:在中文中,“健康”和“卫生”通常可以互相替代,而“公共健康”(public health)在很多时候也被约定俗成地称为“公共卫生”,在学术讨论中有时因此而引起一些概念上的混淆。例如“卫生”这一概念通常被认为指的是清洁卫生(hygiene),如“个人卫生”“打扫卫生”;而“健康”(health)是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功能状态,如“健康状况”和“健康的心理”。又如“环境卫生”一般只指干净的环境,并非泛指“有利于健康的环境”;而“环境健康”则包括人文和社会等方面在内的所有与健康有关的环境因素。因此,这一学科的比较合适的名称应为“公共健康学”。[8]上海社会科学院刘长秋副研究员也提到“Health Law”这一英文名称如果直译,显然应当是“健康法”的意思,但国内学者几乎毫无例外地将其译成了“卫生法”。实际上,“卫生法”这种译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在国外,很多事实上并不涉及卫生领域的立法通常也都被归纳到卫生法(这里应是指“health law”)之中,如转基因技术规范法、保健法等等。[9]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史军副教授也认为“public health”一直被约定俗成地译为“公共卫生”,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了。“公共卫生”更多地让人联想到环境卫生,而忽视了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公共健康”则更接近英文的原意,也更容易让人理解它所研究的问题,凸显其公共性和人的主体性。[10] 当“health”所指代的内容在传统狭义的卫生范围内,由于“卫生”可以涵盖在“健康”之内,故而此时的“health”译成“卫生”或“健康”,都不大可能引起混乱;但当“health”所指代的内容超出了传统狭义的卫生范围,“health”若再译成“卫生”则容易产生误解。如“health center”可以译成“健康中心”或者“卫生院”,“health service”可以译成“健康服务”或者“卫生服务”,“health care”可以译成“健康照护”或“卫生保健”;但是如果将“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翻译成“世界卫生组织”,就容易对其机构职能产生理解上的偏差,人为地缩小了该机构的职能。 而“health law”是翻译成“卫生法”还是“健康法”?Black's Law Dictionary对“health law”的解释是:A statute,ordinance,or code that prescribes sanitary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for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and preserving the community's health.即“一项促进及保持社群健康的卫生标准规则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可见,该定义所采用的是狭义的“健康法”即“卫生法”的定义,所以根据具体的文本意思,如果“health law”仅指称狭义的“健康法”,那么也可以译成“卫生法”。我国传统的卫生法调整对象是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具体包括传染病、非传染病的防治,免役接种,健康教育,营养,精神卫生等有关卫生的内容。然而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以及“health”概念本身所具有的张力,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更广义的“健康法”定义,即“大生命法”,其主要包含医疗保健法(Health Care Law)、生命伦理与法律(Bioethics and Law)、公共健康法(PublicHealth Law)等三大部分内容。“Health Care Law”即狭义的“健康法”,或传统意义上的“卫生法”。[11]可见,正如“健康”比“卫生”的内涵要大得多,健康法的调整对象也比卫生法的调整对象也要广得多。健康法调整一切与生命健康安全有关的社会关系。此时如果再将“health law”翻译成“卫生法”,则显得尤为不妥,除非“卫生”这个词在现代性语境下再被重新定义回复到前现代“卫护生命”的意思。然而,这种可能性似乎不大,语词的社会涵义是由某个时代的人文社会背景所决定的,我们讨论“卫生”只能是在现代性的语境下。而当下将“health”翻译成“卫生”,也许是约定俗成,也许是为了从另一侧面透露前现代的隐喻。 不过,本文一直坚持着一种“健康”的视角,而不是“卫生”的视角,这也正是为什么笔者在开篇的时候即要阐述“卫生”和“健康”两者之间的关系,亦即笔者所研究的是“健康问题”而不单单是“卫生问题”,所关注的是“公共健康”而不仅仅是“公共卫生”。国内现有的学术著作将“health”翻译成“卫生”,很多时候可以说是某种形式的“译不达意”,这种学术翻译的偏差将直接影响一些机构的职能定位,并长期限制一门学科的未来发展。 注释 ①如:脑死亡但心脏尚跳动的患者,在采用脑死亡标准的国家,属于已经死亡;但在采用心脏死亡标准的国家,就还活着。又如:胎儿,有的国家采用满3个月就属于生命体,有的国家认为需要活着出生才属于生命体。总之,人从生至死,都是被界定的。 ②我们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的内容,对每项健康主题的官方介绍(在符合原意的前提下,作了适当的调整)进行了统计,在统计中发现,根据其具体主题内容,将“Health”翻译成“健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更符合其主题本意,因为这些主题所讨论的内容很多已经突破了原有的“预防细菌病毒入侵”的范围。“更适合的翻译”这一栏中各括号中的文字简单说明了这样选择的理由。

文章来源:《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网址: http://www.zgwsbzglzz.cn/qikandaodu/2020/1109/860.html

上一篇:“卫生”“姑娘”词义演变探究
下一篇:侨词来归与近代中日文化互动―以“卫生”“物